夏子的酒加上阿信的故事, 韓國男生版小提琴製作者的故事, 大概是這樣的聯想

一口氣把他看完, 哭得我好累, 是一本從頭到尾  圍繞著母愛的故事
有人可能會覺得煽情, 的確是, 該有的戰爭生離死別都有了, 該有的困苦環境下的母子相依之情都有了
但我想就是這樣, 在那時代, 真實的故事或許就是這樣煽情, 那樣的時代才會有的堅強的意志力, 從兩個鄰近但敵對的國家,看到戰時濃郁的故鄉之情, 離家後17年陳昌鉉第一次回到故鄉韓國, 坐在船上的一群百姓拼命對著家鄉土地呼喊"ohma~", 那一段真的是...難過到不行
但事實上, 那個時代有多少人一輩子再也不可能回到故鄉了呢? 有多少人還能這樣幸運, 對著母親叫喊呢? 厄....辛酸阿!!

我覺得很特別, 二次世界大戰(或更早之前)西方的文民怎麼讓日本人接受的? 漫畫中, 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背景. 在當時就有製造小提琴的工廠跟大師,一定是因為受到相當的影響, 至少學習西方的樂器成為有錢人普遍的現象.  大概類似我們被日本統治後受日本歌影響的台語歌市場嗎?
這樣一說我才想起來, 日本的確有不少跟西方音樂有關的漫畫, 一色真人的"琴之森"(《ピアノの森》)、交響情人夢、記得以前看無言的山丘時, 裡面有一位總是在房間裡嚴肅的聽古典音樂的日本軍官, 讓我印象深刻...   在那時期, 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直接的反應在社會中有錢的貴族圈裡, 衍生出許多這樣背景的故事, 日本一方面愛惜自己的文化, 一方面汲取西方新世界產物, 這點實在跟我們不一樣

這是我的感想啦, 其實看的時候沒想那麼多, 只要看到跟母親有關的劇情, 就哭得死去活來, 我也不想這樣, 這是一個很用心的故事, 用心的將一個平凡但偉大的故事, 真實呈現出來。 久久一段時間只要發現一個這樣精彩的故事, 真是一件令人感到舒服的事阿!!

奇怪, 網路上查不到甚麼陳昌鉉的資料, 難道...是因為他是在日本成功的韓國人, 所以兩個國家的人都不承認他嗎....不要是這樣吧...力道山不是也是日籍韓人嗎

日本的西方音樂發展
改編的日劇 「海峡を渡るバイオリン」

將本篇文章加入書籤 MyShare   HemiDemi   Del.icio.us   furl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technorati udn bookmar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ice6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